安全生產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更關系到執政黨的執政地位,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威信,關系到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定領導下,我市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安全生產狀況總體穩定好轉,最大程度地確保了市委和全市人民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地抓發展、保民生,最大程度地確保了讓中央放心、讓全市人民安心。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懈怠情緒,認為該歇一口氣了,該松一松弦了,這恰恰是安全生產的“大敵”。歷史上一次次事故警示我們,安全生產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旦放松,千辛萬苦換來的安全發展大好形勢將喪失殆盡。 因此,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領導重要指示和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市委四屆二次、三次、四次全會精神,堅持發展必須安全、安全保障發展的理念,堅持嚴字當頭、落實到位,遵循“重心下沉、基礎打牢、素質提高、保障有力”的工作原則,加強基層建設、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素質為抓手,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基礎建設,健全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守住紅線、強化責任,完善制度、嚴格監管,夯實基礎、標本兼治,切實防范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為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從全市的情況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實現安全發展之路仍然任重道遠。目前,全市安全生產的基礎仍然薄弱,基層能力仍然不高,基本素質仍然較低,工礦商貿10萬人死亡率、煤炭百萬噸死亡率,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5倍和6倍。安全事故仍在高位運行,平均每天發生事故3.7起、死亡4.1人,平均每月發生較大事故2.1起、死亡8.2人;建設施工、非煤、鐵路運輸、農業機械、農村房建等領域事故時有反彈,去年87.4%的安全事故死亡、96%的較大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交通、建設、煤礦三大行業中。這充分說明安全生產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須始終抓緊、抓實、抓好,必須時刻牢記安全生產事故的教訓,它警醒我們“安全生產一刻也不能松懈”。 要強化安全的市場準入標準。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堅持將安全生產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把握,要按照五大功能區域規劃建設方案,強化安全生產的市場準入標準,是否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技術將成為經濟調控和產業政策的一條高壓線,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越過安全底線。為此,要加強安全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堅持安全生產高標準、嚴要求,在招商引資、上項目、做規劃上都要嚴把安全生產關,建立安全生產“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 要加大安全生產考核的權重。要按照市委四屆四次全會的部署,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定位和發展任務,科學確定考核內容、指標體系及權重,明確將安全生產指標納入考核。要分類設計對各區縣的安全生產工作考核體系,實行黨政同責考核,逗硬安全生產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風險的“一票否決”,加大安全生產考核的權重。 要推進安全生產治理方式的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安全生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凡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的行政審批權,一律下放區縣和基層管理。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推動由行政許可為主向監管執法為主轉變。 以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大督查“四大行動”為抓手,建全完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突出針對性、有效性,在經常抓、長期抓上下功夫、建機制。要堅持企業自查、鄉鎮普查、區縣復查、專家協查、市政府綜合督查并舉的方式,嚴格落實“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實施重大安全隱患掛牌督辦。要完善“四不兩直”、“六個三”工作方式,形成明察和暗訪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使之常態化、規范化。要通過信息化和科技手段,擴大隱患排查的覆蓋面。 繼續以基礎建設、基礎工作、基本素質“三基”工作為抓手,建全完善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過去我們抓“雙基”建設,為改善安全生產基本面取得成效。今后要按照做實基層、做強基礎、做優素質的要求,持之以恒推進“三基”建設。要加強市、區縣、鄉鎮(街道)、園區、村(社區)“五級”監管體系,加強基層監管裝備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培訓等“五個加強”,推動安全生產監管資源向一線傾斜,監管力量往一線配備,監管重心往一線前移,讓安全生產根基更加堅實,事故防范更加可控。 要強化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很多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安全生產既要防“天災”,更要防“人禍”,有時候,“人禍”遠甚“天災”。其中,最大的人禍莫過于責任體系缺失和責任不落實,導致“沒人負責、不敢負責、負不了責”。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緊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 |